图们广播电视台
  • 客户端下载

新华社半月谈关于延边的“一线观察”

时间:2025-05-12 16:31:54 来源:新华社半月谈

分享到:

吉林省东部山区14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分布着216个边境村。过去,这些边境村因地处偏远山区,产业不兴,基础设施建设滞后,边民缺乏增收手段,导致人口逐年外流。近年来,吉林把推进兴边富民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。从发展“土特产”到延伸产业链条、发展新兴业态,从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到人居环境治理,从“卫国戍边”大学生志愿者到返乡创业青年,助力边境山村兴产业、促增收、聚人气。

新链条、新业态兴起

不久前,龙井市开山屯镇光昭村的水稻加工车间里机械轰鸣。自动化生产线上,水稻经过去壳、分拣、打包等工序,化身为一箱箱真空包装的精品大米,陆续发往全国各地。光昭村水稻种植历史悠久,产出的水稻品质好。过去,当地农民以卖原粮为主,好米卖不上好价。近几年,光昭村成立农民合作社,建立大米加工厂,注册大米品牌,通过标准化种植和精细加工开拓市场。“去年购进大米色选机和真空包装机,订单越来越多。”光昭村党支部书记姜哲柱说。现在,光昭村合作社年销售优质品牌大米40万斤,销售额达150万元。长白山区特殊的气候环境让这里还盛产人参、蓝莓、五味子、食用菌等农特产品。近年来,在政策的引导下,长白山周边的边境山村电商新业态兴起,带动农特产业快速发展。在临江市六道沟镇桦皮村的电商直播间货架上,椴树蜜、灵芝孢子粉、蜂蜜饮料等产品琳琅满目。“这是我们村自产的蜂蜜,杂质少、品质高……”手机屏幕前,村民杨涛正在直播间里介绍产品。杨涛是桦皮村返乡创业青年。近几年,吉林省在边境地区打造电商村,让杨涛看到了发展的新机遇。过去村里生产的优质蜂蜜,常因打不开销路而面临销售难。如今,自产蜂蜜供不应求,通过电商平台每年可销售300吨。六道沟镇副镇长赵宇说,全镇种植黄烟、蓝莓、榛子等经济作物的农户有2000余户,占全镇农户的一半,特色产业带动户均年增收1.9万元。农特产业成为边民增收的重要手段。据统计,目前吉林边境村人参、五味子、蓝莓三种作物种植面积超6万亩。此外,当地还发力延长产业链条,做优农特产品加工。边境村域内企业发展到200多户,努力实现由卖原料向卖葡萄酒、蓝莓饮料、五味子保健茶转变。

偏远山村换新装

走进鸭绿江边的临江市四道沟镇坡口村,文化小广场、村史馆、小凉亭等设施一应俱全,崭新的柏油路两侧是新建的排水渠和整齐划一的院墙,河边还修建了小公园和廊道,吸引不少过路游客驻足拍照。走进村民徐斌家,不大的房子里温暖又温馨。整洁的卫生间里抽水马桶、热水器一应俱全。“家家用上室内卫生间,污水不再乱倒,村屯环境大幅改观。”徐斌说。过去坡口村都是室外旱厕。去年,政府投资1000万元铺设覆盖全村的污水主管道,管网修到了村民家门口。改厕、修路、绿化……通过一系列提升改造,坡口村成了当地的美丽乡村,不仅成为很多游客的打卡地,也吸引不少外地人来此生活。来自新疆的徐月兰和老伴儿第一次来村里探亲时就喜欢上了这里。“这里不仅自然环境好,村屯干净卫生,生活很方便,我们打算长期在这里生活。”徐月兰说。近年来,吉林不断加大边境村基础设施建设,偏远山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观,边境村逐渐成为宜居村,吸引越来越多人旅游、创业、养老。在和龙市南坪镇南坪村,小公园、门球场等公共设施齐全。村子不仅新建了污水管网,还实现天然气入户、抽水马桶普及和24小时自来水。如今,吉林216个边境村污水管网覆盖率提升至83%。南坪村党支部书记金承哲说,村民生活和城里一样便捷舒适。2021年至今,村里新增41人返乡就业,还有70多人因人居环境的改善选择回村居住养老。位于长白山脚下的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奶头山村,村民房屋统一建设为中国朝鲜族传统民居样式,新建的柏油路旁栽满鲜花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成为远近闻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。随着民宿、酒店、游客服务中心等一系列旅游设施的完善,小山村吸引了大量游客,还吸引部分村民返乡创业。去年,在外务工的村民金哲松返乡开办民宿,和家人一起用地地道道的朝鲜族美食手艺招待客人。村党支部书记金文说,一年四季都是旅游季。

为边境村发展注入青春力量

去年8月以来,吉林省首次承接1500余名志愿服务西部计划“卫国戍边”项目大学生志愿者。这些大学毕业生大部分被派往216个边境村开展服务。投身兴边富民,丰富成长阅历。吉林结合边境村发展实际,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发了乡村产业发展、农村电商、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、乡村教育、基层党团工作等7类服务岗位,引导志愿者参与乡村振兴。珲春市密江村专门为村里的38名大学生志愿者成立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开展政策宣传、农业生产、巡边护边等工作。龙井市三合镇北兴村正依托G331国道重点发展旅游业。该村4名大学生志愿者在村干部和企业的支持下,开设生态农场,发展养殖、垂钓、餐饮等业务。几个年轻人从养殖技术学习、大棚建设到农场管理全部亲力亲为。志愿者王储说,为边境村发展作出一些贡献的同时,自己也得到了锻炼。一些边境村回流人口趋向年轻化。半月谈记者在走访中发现,不少“90后”“00后”在边境村工作、生活。近几年,除了学生志愿者,政策性人才、返乡创业青年、公益性岗位人员等一批青壮年也扎根边境村。“90后”何润龙通过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引才政策考到杰满村的“兴边岗”。去年4月,何润龙在江边溜达时看到大量房车聚集在此,觉得这是个商机。跟村干部商议后,何润龙和大学生志愿者、包保干部利用空场地和残疾人服务中心的淋浴间和卫生间,建起房车露营基地。每逢节假日,杰满村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房车。随着游客越来越多,这批年轻人帮助村民经营民宿和餐馆,销售自己种的农特产品,让村民的收入大幅增加。“这些年轻人脑子活、干劲足,现在村子的发展离不开他们。”杰满村党支部书记宋国哲说。图们市凉水镇党委书记车勇说,各类青年人才的到来,充实了边境地区基层人才力量,为边境村增添了发展活力。

来源 新华社半月谈

编辑 金香兰

初审 林锋

复审 朱爱子

终审 金今花

热门评论